我女儿学习古筝两年多了,我有时候会去看她在学校里的练习情况,有时候也会去参加一些比赛,主要是为了锻炼她的能力。而不是说我为了获奖。当然获奖也是锦上添花的事情。我觉得刚开始弹或者学一首曲子,首先要用心去弹,去体会这首曲子的意境,体会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情感,然后用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理解弹奏出来,表现出来。当然,刚开始我们就简单的要求熟练基本功,熟练指法,其它的都不做要求。你学的时间长了,弹奏的次数多了,动作自然而然的就做出来了,感情也就慢慢的能表达出来了,这里讲究慢工出细活,基础一定要打牢。
几乎每个学古筝的人,他的生活都能写出一部凝聚着无数次反复练习失败、琴技瓶颈的血泪史。 总有那么一瞬间,学琴学到崩溃不经想要感叹一句:我可能学了古筝。为什么人家都学的很顺利,我怎么这么笨!都会进一个自我怀疑的阶段。其实说实话这都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,我女儿九岁开始学的,刚开始兴趣很高,学了一年半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一种情况,不想学了,感觉都学不好。这个阶段需要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,宁愿放慢学习的速度,也不要为了快而快。可以和老师沟通,针对实际情况调整上课或者练习速度。就像你说的没有感情,这其实也是一个不在状态的时期,需要自己或者老师两方面的调整!千万要稳住,调整好心态,坚持下去,过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进步是在日积月累中的!
很羡慕你有个女儿!
我想起两个事例。
我先生的小姨家有两个女儿。他们家不算十分富有,家庭,日子还可以。在教育两个女儿的事情上,她走得比较极端(小姨丈在小女儿5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,后来都是小姨独立一人抚养两个女儿)。对于大女儿,她从小就逼着大女儿学钢琴,不管孩子哭还是闹,一直逼着。对于小女儿,她也试过逼了一段时间,因为小女儿反抗得厉害,没有坚持下去。就让小女儿随心所欲了,平平淡淡地读了书,平平淡淡地找了一份工作,现在听说小女儿不甘心在地方单位呆着自己出来做,不知道做得怎么样。反而大女儿和女婿,虽然生活很累,但是有钢琴一门手艺,不缺学生,在广州买了房子。
另一个是的清丽女子、“方正静蕾简体”的创始人 徐静蕾。徐静蕾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里,小时候不喜欢写字,却被父亲逼着在市少年宫书法班学习,每日都练习书法,在父亲严格的教育下背诵唐诗。多年后的她,有随而为的能力,喜欢演戏就演戏,喜欢做导演就做导演,喜欢玩博就玩博,喜欢书法就写书法,喜欢旅游就随时出行,喜欢单身就单着,喜欢做公益就做公益,喜欢出国读书就去。坚持和坚强是家庭给予她的本钱。
我认为,艺术培养和文化学习是不的。
文化学习是必须的,没有文化底蕴的艺术人不叫真正的艺术家。
艺术的培养也不会因为偶尔的中断而断层,而是长时间的积累累积;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只是一种表达心情的载体,任何一种创作都是对生命的感悟。
好的创作,之所以称之为好的创作,不仅好听好看,更是能够唤起人们对感动和追求。
如果有非凡的天赋,想让孩子在艺术道路上有所建树,可能会左右孩子的人生,那么尽管坚持!如果不是,又不是艺术家家庭,既没有背景,又没有,就当个爱好学习,我觉得如果影响了学业,就得不偿失了!艺术之路何其艰难,恐怕比学习文化课知识要难上百倍千倍吧?!
你的决定,我想一定是正确的!现在重视文化课学习,还来得及!努力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