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举里的状元、榜眼和探花分别是殿试中上榜的第一、二、三名。要说明这三个名称的由来还得从科举考试说起。
我国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,始于隋炀帝时期,至清朝末年终止,在中国的官僚体制中延续了300多年。
封建科举制度有一定弊端,但却是百姓进身官场、平步青云的途径,也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拓宽了渠道,有其进步的一面,在一定程度有些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公务员考试。
就像我们今天的学业体制,只有取得了小学文凭才能进初中,只有初中毕业才能升高中,再获得考大学的资格。科举体制下,凡是有条件习举业的读书人,一生要经历五次重要的考试:
第一次,叫做童子试。所有的读书人,只要想考取功名,无论年龄大小,都要首先参加童子试,通过考试后叫做童生或儒童。虽然这个名称叫“童”,但有些却是可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;
第二次,叫做院试。也就是国家认可的教学机构的考试。来这里参加考试的学生必须具有“童生”资格,考试通过后的童生被称为“生员”,也就是我们习惯上叫的“秀才”,取得秀才资格就算有了功名,进士大夫阶层。秀才分三等,成绩最好的称“廪生”,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;其次称“增生”,不供给粮食,“廪生”和“增生”是有一定名额的;三是“附生”,即才学的附学生员。成为秀才之后,会有特殊的待遇,比如有免除差徭,见知县不跪、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。就像今天的代表一样,犯了法警察不能直接;
第三次,叫做乡试。这是省一级的考试,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取得秀才资格,通过乡试就称为举人。《范进中举》里的范进当年考取的就是这个进士。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,第二名称为亚元,第三、四、五名称为经魁,第六名称为亚魁;
第四次,叫做会试。这是中央一级的考试。只有取得举人资格的考生才有参加会试的资格。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,也就是进贡给天子的士子。贡生里边的第一名叫会元;
第五次,叫做殿试。意思是在皇宫里举行的考试,也是级别的考试,当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够进这个考场的。进殿试考场的必须是第四次考试选拔的贡生,通过殿试的叫进士,进士里边的第三名探花,第二名榜眼,第一名状元。
上文说过,贡生经过殿试选***的进士,要在规定的时间用黄榜公布,因此又称为“金榜”,考取进士叫做“金榜题名”。在这个金榜上,第一名列于,原来被称为“状头”,可能是因为这个名称不够雅,故改为“状元”,“元”也是“头”的意思。
古装剧里经常有科举高中前三名的人,骑着大马戴着大红花,夸街的桥段。孟郊有诗为证:
昔日龌龊不足夸,今朝放荡思无涯。
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——《登科后》
那么科举考试的前三名——状元、榜眼、探花这些名称都是怎么来的呢?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。
状元
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——殿试的第一名,它为什么叫“状元”而不叫别的呢?
一种说法是来源于汉朝的“举孝廉制”,被地方官推荐征召的人,需要携带推举的举荐书,即“举状”去朝廷报到。“举状”中不止一人,大家排名不分先后,都在上面。这些即将做官的人身份还算是百姓,而百姓又被称为“元元”,既然是“举状”之中的“元元”,所以他们也叫“状元”。不过这种说法比较牵强,我倾向于下面一种。
按状元之名,唐已有之。自武 后初试贡士于殿前,别其等第,门下例有奏状,其居首者因曰状头,亦曰状元。——清·赵翼《陔余丛考•状元榜眼探花》
在唐朝时期,科举考试结束之后,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,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,呈报给皇帝恩准,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“状头”。这本是朝廷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。后来人们觉得“状头”太不雅,于是改称“状元”了。
榜眼
榜眼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——殿试的第二名。
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。盖眼必有二,故第二、第三人皆谓之榜眼,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,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。——清·赵翼《陔余丛考•状元榜眼探花》
“榜眼”之名要晚于“状元”,终唐一代,没发现有这个称谓。它最早开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(980年)。在当时第一名称为“状元”,第二、三名都称为“榜眼”,其意为第二、三名分别在“状元”左右,像其两眼,故称“榜眼”。
探花
《秦中记》:探花宴,以少俊二人为探花,使遍游名园。若他人先得名花,则二人被罚。宋初犹然。——清·赵翼《陔余丛考•状元榜眼探花》
“探花”最早出现在唐朝,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,只是一种戏称,与登第名次无关。之所以称为“探花”,是由于唐朝的新科进士放榜在春季,此时恰逢京城杏花盛开,新科进士会举办一场游园盛会庆祝自己中第,在这场游园会中挑选两位年少英俊的进士作为“探花使”,负责摘鲜花迎接状元,故称探花。
大家最熟悉的探花郎,应该就是古龙笔下的“小李飞刀”李寻欢了。
实际上状元也好,探花、榜眼也好,都是民间的叫法,正式只称“某某科一甲第一、二、三名”“赐进士及第”。
封建社会里,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的熏陶下,孩子从小时候起就学巜论语》巜千字文》巜增广贤文》等,贯述封建道德,三纲五常,忠君孝悌等思想,秀才是成为学生仕的第一起步点,只有中了秀才才算有了考取功名的资格。
秀才考中了乡试,中举之后就成了国家正式人员,吃皇粮拿奉禄,也就是今天说的拿了工资的人,他们参加考试后,按成绩排名,就都成了进士,而考中前三名的分别就叫"状元,榜眼,探花郎"。
首先状元就是进士中的笫一名,全国的第一名,因他成绩显著,是难得的千万人中的精英,国之栋梁,因此,他们高中后要当朝统治者即皇帝夫妇的钦点接见,并且专们为他设计了状元服状元帽,在皇上和皇后接见时,皇后亲手把状元帽上的花羚给插上,显示其尊贵殊荣,然后准许他穿状元服策马扬鞭夸官三天,世人争相,可谓荣耀之极。
而第二名的榜眼虽然也被皇上皇后接见了,但他却享受不到状元的待遇,只能眼睁睁的在傍边看娘娘给状元插花,估计心里充满了羡慕嫉妒恨,但也没办法,看也不是,不看也不是,只好把委曲埋在心里,偷眼,这就是榜眼。
笫三名进士官排在,前面有榜眼遮掩看不清娘娘插花的情节,急的他一会掂脚看,看不全,又不敢挪动脚步,一探一探的,还看不清,于是又身动脚不动的扭侧头去看,心里急痒痒的憋的慌,心里暗骂着自己,怎么不再努力一点,也不至于这么难为情。
这就是"状元,榜眼,探花"的由来和故事,现代人看到这一幕,也激动的心潮澎湃,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,人生三大幸事之首,倾倒了多少代人,这殊荣能有几人可得呢?
悟空问答,有问有答,且听大狮来答题。
中国的科举考试开始于隋,确立于唐,但完备于宋。到了明清时期,殿试的前三甲才确定为“状元”、“榜眼”和“探花”,合称为“三鼎甲”。
那么,状元、榜眼和探花名称的由来又是怎么回事呢?
首先说状元。
唐朝的时候,科举考试结束后,主考官要将录取档案叫到门下省,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上做最终定夺。而在状子之中,有一个朝廷之间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“状头”,这个“状头”表示的就是进士一甲第一名。后来人们觉得这个词儿不太好听,于是就改成了“状元”。
接着咱们说榜眼。
其实“榜眼”这个词出现得要晚得多,唐朝的时候还没有“榜眼”这个称呼,只有“状元”和“探花”。最早出现“榜眼”这个说法是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。当时第一名称状元,第二三名都叫榜眼,意思就是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,如其两眼。
咱们说探花。
探花比榜眼出现得早。唐朝的时候就出现了,只不过当时这个词仅仅是一种戏称。因为唐朝科举放榜的时间在春季,正值杏花盛开的季节,当时的新科进士为了庆祝自己中第,会举行游园会,称为“杏园宴”,并挑选进士之中比较英俊的两个少年为“探花使”,负责到园子里摘鲜花迎接状元,所以这两个人就被称作了“探花郎”。至于“探花”这个词什么时候被确定为进士一甲第三名的也不太好说。根据史料记载,在明朝的时候,状元、榜眼和探花已经被确为殿试前三甲的正式称谓了。
@老陈谈趣史来回答这个问题:
导读: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、会试、殿试。过了殿试之后就有了三甲的称呼。每一家可以录取三人,头甲为状元、榜眼、探花。
状元是指在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并且取得头筹的人,科举考试制度自隋朝建立以来,寒门学子从此可以通过读书平步青云。我们知道想要参加科举的殿试,必须要通过之前的乡试、会试。
乡试的第一名称之为解元,会试的第一名称之为会元,而殿试的第一名就叫状元。
状元最早的称呼叫“殿元”。很好理解,就如同会试称之为会元,殿试自然称之为“殿元”。被改成为“状元”是由一段小故事的。
唐朝是科举制度比较完善的年代。在唐朝,科举考试考完之后,这些赶考的学子的资料以及档案需要由主考官交往门下省(门下省:唐朝设置的机构名),门下省根据这些资料以及考生的成绩写成状子,提交给皇帝。
状子里面,第一名排列在首位,所以也把第一名称之为“状头”,“状头”的称呼与“殿元”的称呼都持续过一段时间,慢慢的演变成了状元。
引申知识点:状元一般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。